快三彩票在线官网平台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快三彩票在线官网平台 > 新闻动态 > 古和义县两座县城的地理位置典籍史料记载是清楚的

古和义县两座县城的地理位置典籍史料记载是清楚的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6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古和义县两座县城的地理位置典籍史料记载是清楚的

隋末大业十二年(616),为招和夷獠,朝廷建置和义县,隶属泸州。唐贞观八年(634),割泸州之和义县来属荣州(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)。唐元和十三年(818),和义县迁县迁城,易地安置;宋乾德五年(967),和义县废入威远县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和义县作为建置县,纵跨唐、五代,在与威远县并行352年后,于宋初废入威远县。迁徙前,古和义县第一县城(古和义县城A),建置长达202年;迁徙后,第二县城(古和义县城B),建置长达149年;它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?由于隋末朝廷在古铁山(今荣威穹窿低山地貌区)周围密集置县招抚铁山夷獠;唐贞观初年(627-634)古荣州政区调整,泸州建置古隆越县(县城在今隆昌金鹅镇)先划入荣州后废入威远县;中唐(758)朝廷置昌州,割走荣州(威远)东南部部分疆域;唐元和十三年,和义县迁县迁城;宋初和义县并入威远县;元初荣州州县俱废;明初荣州降州为县,县级行政区大幅调整,昌州及昌元县改名荣昌县,明隆庆初置隆昌县;以及近现代的相关考订等原因,为两座古和义县城的地理位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;故研读分析典籍史料很有必要,以拨开迷雾。现将典籍记载的古和义县相关史料摘录如下,供深入研究参考:

(一)、《元和郡县志》(813)在荣州条目下记载:“…和义县(县城A),中下,西南至州(州城,今荣县城)一百七十里,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,本汉资中县地,是泸、资二州界,隋大业十二年(616)分置和义县,以招和夷獠,故以和义为名,县有盐井五所…”。

(二)、《太平寰宇记》(983)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下记载:“威远县:(州)东七十里。旧三乡,今五乡。…隋开皇二年于旧威远戍置威远县,唐武德元年割属荣州。皇朝并和义入威远。独孤水(今威远河)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,又南流过公井县界出泸州富义县界。葛仙山,在县东十五里,古老相传云'葛仙公曾游之地’,今又随地割属昌州【1】。十江水,从资州内江县南流入县界五十步,又东流入泸州富义县界,通舟船。废和义县(县城A),在州(州城,今荣县城)东北一百七十里。本汉资中县地,后汉汉安县地,隋大业三年置和义县。唐元和十三年(818)移于旧县安置【2】,以便水陆贸迁之宜【3】,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。皇朝乾德五年(967)废,入威远县。”。

(三)、《太平寰宇记》(983)在泸州条目下记载:“富顺监。…东至昌州昌元县(县城)二百四十里,西至荣州公井县(县城)一百三十里,南至泸州泸川县(县城)二百八十八里,西南至戎州南溪县(县城)二百四十里,东北至荣州和义县(县城B)一百二十里【4】,西北至荣州公井县(县城)一百里。”。

(四)、《元丰九域志》(1080)在富顺监条目中记载:“同下州,富顺监。乾德四年以泸州富义县地置富义监。太平兴国元年改富顺。地里:…东至本监界一百里,自界首至昌州(州城)二百二十里。…北至本监界九十里,自界首至荣州(州城)一百一十里。…东北至本监界五十五里,自界首至荣州(州城今荣县城)一百八十五里【5】。西北至本监界七十里,自界首至荣州(州城)三十里。…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在昌州条目中记载:“…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,自界首至荣州(州城今荣县城)二百里。…”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在陵井监条目中记载:“…东南至本监界一百四十七里,自界首至荣州(州城今荣县城)一百八十九里。…”。

(五)、《新唐书》(1060)在荣州条目下记载:“…县六,有威远军。…威远,中下,贞观元年析置婆日、至如二县,二年以泸州之隆越来属(属荣州),八年省婆日、至如、隆越入焉(入威远),有盐。和义,中下,本隶泸州,贞观八年来属。”。

(六)、《新定九域志》(1130-1170)在荣州古迹条目中记载:“古和义县城,山地产矿石,烹炼成铁。”【6】。

(七)、《舆地纪胜》(1233)在昌州景物条目下记载:“葛仙山,《元和志》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,《图经》在昌元县百余里,其山下临中江(沱江),上干霄汉,以葛仙翁居因名。…葛仙院,在昌元县西一百五十里,…仙人张道陵造殿堂见存,按《图经》系张道陵成道之地,葛洪于此得仙,今称崇果院。”。

(八)、《蜀中广记》(明末)在荣昌县条目下记载:“乾元间于此立昌州及昌元县,今名洪武四年(1371)改,介于荣州也。府志旧州坝有昌州巡检司,又云荣昌治西昌元里即唐昌元县址,亦嘗充静南军使。”

(九)、《大清一统志》(1743)在叙州府条目下记载:“葛仙山在富顺县东北七十里,上有清泉,相传葛仙翁尝憩此,故名”。

阅读分析以上史料,笔者认为:古和义县两座县城的地理方位距离位置,在典籍史料中的记载是清楚的。即:古和义县第一县城,在荣州城(今荣县城)东北一百七十里,其遗址在今威远县连界镇辖地的穹窿方山之上;第二县城在富顺监城(今富顺县城)东北120里,其遗址可能与今隆昌县城重叠或在其附近。笔者拙文《云遮雾绕的古和义县城》(202305),可供爱好者参考。

铁山行者辑录整理

20250803完稿于柳城温江

注:

【1】“葛仙山,在县东十五里,古老相传云'葛仙公曾游之地’,今又随地割属昌州。”:此句史料出现在威远县条目内容中,其重要意义在于,首先表明这座葛仙山在古和义县撤废后归属威远县,二是解释了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的“昌元葛仙山”,是因为置昌州(昌元县)时,从威远县割走的;三是描述了这座葛仙山在置昌州时与威远县城的方位距离。依据《舆地纪胜》对昌元葛仙山“下临中江(沱江),上干霄汉”的位置地貌特征和葛仙院“在昌元县西一百五十里”修正后的方位距离特征描述,笔者认为:典籍中记载的“昌元葛仙山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、“威远葛仙山”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、“昌元葛仙山(葛仙院)”(《舆地纪胜》)、“富顺葛仙山”(《大清一统志》),这“三座葛仙山”,实为同一座山,就是今位于自贡市大安区的庙坝葛仙山。作为亘古不变的地理坐标,庙坝葛仙山见证了川南一带千百年来改朝换代、区划调整和宗教兴衰等悠久的人文历史。

【2】“唐元和十三年(818)移于旧县安置”:由于废和义县史料出现在威远县条目中,属子条目,叙述了和义县在唐代仅有的一次迁县迁城的迁徙过程和原因,故笔者认为:此句史料中“旧县”一词,应指和义县迁徙前的“旧威远县”。唐宋时期,荣州(威远县)东南部疆域越过沱江,其边界抵达今荣昌境内,源于唐贞观二年古隆越县划入荣州、贞观八年废入威远;其间又经历:中唐置昌州、昌元县,割走荣州(威远)沱江以东辖地;唐元和十三年和义县迁徙到沱江以东旧威远县的辖地上;宋初和义县废入威远县。

【3】“以便水陆贸迁之宜”:此句史料表明“古和义县城A”是一座山城,由于水陆交通和贸易不便的原因而迁徙。

【4】“东北至荣州和义县一百二十里”:此句史料表明迁徙后的“古和义县城B”的地理位置,位于富顺监城东北120里。参考地理坐标“葛仙山在富顺县东北七十里”,“古和义县城B”位置大致在今庙坝葛仙山以东50里。

【5】“东北至本监界五十五里,自界首至荣州一百八十五里”:笔者认为:一是富顺监这处东北监界与荣州接壤,此处监界西北方向距荣州州城185里,距威远县城115里。二是与《寰宇记》关于富顺监“东北至荣州和义县一百二十里”的记载对照,在这处监界东北方向距古和义县第二县城65里(120-55=65)。

【6】“古和义县城,山地产矿石,烹炼成铁。”:笔者认为:此条史料的珍贵之处在于,简述了古和义县及县城的山地特征,丰富的铁矿资源,以及冶铁业;表明古和义县城靠近铁山,直接指向至《新定九域志》成书时已有500余年历史的“古和义县城A”遗址,并佐证了该城迁徙的原因。采矿冶铁,兵器铸造,既是古和义县城A及其辖地的战略资源产业之一,也是判定该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;而古和义县城B,以及今人推论的仙滩、龙门两地,则均远离铁矿矿山。

图片

  庙坝葛仙山1-题刻

图片

  庙坝葛仙山-人石大仙异石2

图片

  庙坝葛仙山远景(海天豹航拍)

图片

  向家砦公局界石刻碑1-正面(公局界,2013)

图片

  向家砦公局界石刻碑1-背面(□姓界,2013)

图片

  向家砦兵器锤鏨工具石刻(海天豹拍2023)

图片

  向家砦兵器人物锤鏨工具石刻(海天豹拍2023)-标注

图片

  和义县《元和郡县志》

图片

  威远葛仙山、废和义县(《太平寰宇记》)-划线

图片

  废和义县《太平寰宇记》2-划线

图片

  富顺监东北至荣州和义县120里(《太平寰宇记》)-划线

图片

  昌州《元丰九域志》-划线

图片

  富顺监《元丰九域志》-划线

图片

陵井监《元丰九域志》-划线

  

图片

荣州古迹-古和义县城《新定九域志》-划线

  

图片

  昌元葛仙山(《舆地纪胜》)1-划线

图片

  昌元葛仙山(《舆地纪胜》)2-葛仙院-划线

图片

  荣昌县《蜀中广记》-划线

图片

  富顺葛仙山(《大清一统志》)-划线

庙坝葛仙山-西门摩崖造像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